一直学习,一直学习,一直学习
本期分享的是工作中实际案例——首都国际机场数据可视化大屏设计,下面将从板式风格元素、图表、文案、3D效果技法、 […]
3年 中级 产品设计 大屏设计 数据可视化本期分享的是工作中实际案例——首都国际机场数据可视化大屏设计,下面将从板式风格元素、图表、文案、3D效果技法、以及开发落地等方面,进行层层分析讲解。
下图是我们优秀的技术人员利用模版直接布局出来的页面,也可以理解为需求页面,接下里就需要我根据页面的内容重新定义风格设计。
原图
当我看到这个页面,首先要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功能是什么?是纯数据展示还是监测预警?通过这些了解基本就能知道有没有交互行为,有交互和没交互在数据可视化的设计思路上会有很多不同,还有功能不一样设计方向也会不一样。
其次要分析出主次数据与总分数据,还要剖析目前图表运用的合理性和大屏的设计比例尺寸等等,最终可以通过分析对页面有个合理的布局展示。
通过分析对页面重新布局,如下图:
重新布局图
最终设计稿
数据可视化页面设计,如果页面中有一个非常抢眼的主视觉图,那么一般对其他的元素不会过度的设计,如果都是抢视觉的元素整个页面太“花枝招展”了。
上图左右两边的图表只是简单的呈现出来,这样整体视觉上更有呼吸感,有张力,如果每个图表都加上边框,页面就会显得局促,常见的3D地理城市,主视觉为3D模型,辅助元素一般都不过度修饰。
主题风格构思阶段:
既然是“首都国际机场”那么用3D地球来展示最佳不过了,3D地球无疑是一个重磅视觉元素,飞机围绕地球往返飞行形成光线,这样看上去页面会有很多线条。
设计讲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这个页面可以设定为以“线条”主题,尽可能的用纤细的效果设计其他元素。例如页面中纤细的条形图、柱状图、环形图这样的设计就能体现出元素间的关联性,整体能达到一种视觉平衡和谐。
注:在思考用3D地球来设计时,我是提前跟开发沟通过,知道可以落地实现,然后才着手开始设计,所以工作中有拿不准的设计,要即时跟开发沟通。
元素设计阶段:
标题设计
左边的标题中规中矩看起来比较死板,不太符合这个产品页面整体调性,右边的标题用了斜体和轻微的渐变色,能够渲染页面飞机动感的氛围,所以右边的设计形式更合适。
但不是说所有产品标题都应该用斜体渐变色,要根据产品而定,例如政府类产品更多是要体现庄严的氛围,中规中矩的形式就更为合适。
天气、空气质量、时间元素
天气温度、空气质量、时间是一定要加上的,原因是飞机在户外飞行肯定会关注天气,而对于北京机场来说关注空气质量也尤为重要,再说说时间,既然是机场实时数据,那么当下的时间对比实时数据就非常有意义,所以时间要体现出来。
图表一改版:
总航班量图表截图
上面图表虽然可以表达清楚全部数据,但图表包含航班总数量,这样的展现方式视觉上表现弱,同时不能够直观表达总量里面包含延误航班和取消航班。
改版后
改版后从“出港量”“进港量”两个维度出发,合并同类项:
用大字号重点突出进出总航班量,然后在下面分别罗列延误航班数量、取消航班数量,这样数据之间的关系表达就很清晰,一看就明白,同时两个维度各个数据也可以互相比较。
用色说明:
图表二改版:
问题图表
上图环形图其实用的并不恰当,环形图更适合总量的各个百分比呈现,标题“今日前五延误进港机场”其实想表现前五名城市的延误进港排名,排名用条形图最为直观。
但从页面的整体看一下,已经有两处用到了条形图,柱状图,如果这里还是条形图,那么页面看起来会很单调,图表也没有表现的多样性,所以现在设计要体现图表的多样性也能够有排名的直观呈现。
改版后图表
修改后依旧采用环形图,把排名由高到低用注释的形式呈现,俩者都能兼顾,这样的设计思考方式就是设计思维,设计师既要考虑视觉,也要考虑功能目的,善于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第一处修改:
问题标题
上图左右两个标题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进”字,一个是“出”字,这两个字如果不仔细看很难一眼出左右的区别,所以我们在设计标题的时候,一定要提炼关键词,把可以作为明显区别的关键词置前。
调整后标题
调整后的标题把重点区别的关键词置前,观者能够快速识别。
第二处修改:
问题标题和数据格式问题
此图表数据体现是延误航班数据,所以标题的关键词应该是“延误”,延误放在标题中间没能起到快速识别数据类型作用。
再者就是图表上的数据格式错误,航班数量不该有小数点,因为航班数都是整数呈现。
调整后
调整后关键词置前“延误进出港机场-今日前五”用横杠隔开“今日前五”能够过度信息,更直观。
3D地球效果:
原图上进出港途中详情是上下分开的:
开始想用进出港切换的方式呈现,就是一个大地球,一个小的缩略图,可以点击切换,也可以自动轮播大小切。
初稿
后考虑到此产品是没有任何交互操作的,这里设计交互行为是不合理的,所以要换一种形式。
定稿(数据15分钟刷新一次)
调整后让两个数据都呈现在地球上,用两种不同光线颜色表示进出港班次。
如果细心查看页面会发现,所有关于进港的都是青色,例如进港总航班量、进港人数、即将进港航班;同样关于出港的都是蓝色,目的就是要建立观者颜色对数据类型的认知。
3D地球技法教程:
3D地球动画效果,纯用C4D软件完成:
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首先找一张世界地图,这里称为“球皮”,ps调整色调,满意为止。
调色球皮
把球皮放入材质,表面的凹凸效果用置换和凹凸。
材质设置
小飞机动画用的是对齐曲线动画,打关键帧转一圈,记得勾选切线,不然飞机会横的飞。
飞机绕地球动画
国家之间样条生成用的是插件 LON—LAT Connection,这一步很关键,插件使用很简单就是选择:洲-国家-城市~洲-国家-城市,tab切换有设置可以设置样条曲线的高度弧度等。
城市链接样条设置
最后就是用插件 X-Particles 渲染光线粒子效果,光线效果利用毛发渲染,第一条光线走完冻结,后面小光线依次循环发射。
光线渲染
上面教程说的很笼统,有基础的同学肯定会明白,接下来我们来看如何开发落地。
3D地球效果开发落地: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网站Echartsj 里面有个3D路径图,看下图:
Echartsj网站截图
上图两个地球路径图组件,都可以实现我们的效果,只需要我们把色调调整好的“球皮”给到开发人员,替换组件里面的图片即可,组件生成的地球原理是一样的,也是由一张图包裹成球,地球数据光线颜色可更改,把色值给开发人员即可。
案例总结:
数据可视化大屏设计,对视觉表现、数据的合理呈现有一定的要求,这两点都是由设计师为主导,所以设计前根据产品定义风格,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切记不要太依赖原型图。
作者:吴星辰,微信公众号:互联网设计帮
本文由 @吴星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html><head></head><body><p><img alt=”banner_小程序_移动.jpg” src=”https://img.pmcaff.com/FhoNSznie2HnLUHyjzGKQkyUOVuB-picture” width=”1160″ height=”652″ coffee-w=”1160px” coffee-h=”652px” coffee-format=”jpeg”></p>&…
<html><head></head><body><p><img alt=”banner_小程序_移动.jpg” src=”https://img.pmcaff.com/FhoNSznie2HnLUHyjzGKQkyUOVuB-picture” width=”1160″ height=”652″ coffee-w=”1160px” coffee-h=”652px” coffee-format=”jpeg”></p><p>2020 年初疫情袭来,全国大部分线下零售门店客流量锐减。而小程序加上物流配送,让少数零售企业成为了寒冬中,为数不多的逆向增长案例!</p><p>零售企业如何利用小程序搭建私域流量,重塑零售“人 货 场”,打通线上与线下,促进线上业务增长?</p><p>GrowingIO 总结上百家零售企业服务经验,推出《零售小程序增长白皮书》,期望能为更多的零售企业提供新的增长机会。</p><p>白皮书分为 4 章,依次是:</p><p style=”text-align:left;”>1. 小程序重新定义零售“人、货、场”</p><p style=”text-align:left;”>2.打造零售小程序常见的三个问题</p><p style=”text-align:left;”>3. 零售小程序增长方法和案例解析</p><p> 3.1 数据驱动是零售小程序增长的基础<br></p><p> 3.2 精准营销:广告与渠道投放监测分析</p><p> 3.3 精益运营:三类运营提升转化和留存</p><p> 3.4 分享裂变:打造数据驱动的分享裂变</p><p style=”text-align:left;”>4. GrowingIO 小程序全景增长方案</p><p><strong>部分内容预览</strong></p><p><img alt=”帆1.png” src=”https://img.pmcaff.com/Fh6KB8LKB_4Y6VWrPvi3fbM8I8Gw-picture” width=”1200″ height=”1200″ coffee-w=”5120px” coffee-h=”2880px” coffee-format=”png”><img alt=”零售小程序增长白皮书最终版_37.png” src=”https://img.pmcaff.com/Fu7o0SrqQ9iEp_oJB2SnkcEROlNT-picture” width=”1200″ height=”1200″ coffee-w=”5120px” coffee-h=”2880px” coffee-format=”png”><img alt=”罗改3.png” src=”https://img.pmcaff.com/FuxFudIxI5G3ZAXaFck0gROfop53-picture” width=”1200″ height=”1018″ coffee-w=”1828px” coffee-h=”1018px” coffee-format=”png”><br></p><p><br></p><p><a href=”https://www.growingio.com/ebook/retail-miniprogram-growth”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点击此处,获取完整版白皮书(共 70 页)!</a></p></body></html>
本文是教大家如何制作秒表循环功能,一起来看看~ 最近再做一个播放音乐的原型,在做播放界面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 […]
1年 Axure教程 初级 原型设计 秒表循环本文是教大家如何制作秒表循环功能,一起来看看~
最近再做一个播放音乐的原型,在做播放界面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实现播放时间秒表的循环及开始/暂停。虽然上网查了不少资料,但对于我这个小白来说还是不太懂。所以这里把自己做的方法总结了下希望对大家能有点帮助吧。
嗯……文档有点长,不想看的可以直接文末获取原型自行查看(原型是9的8打不开)。
首先是建立四个文本或者矩形反正能输入数字就行,然后还需要一个播放暂停对控件。四个文本控件,和一个矩形控件。
按钮的样式根据自己喜好调吧!
首先需要把开关(矩形)转化为动态面版,形式上可以调一下填充区分下开始和暂停两个状态,当然不变也可以。(矩形—右键—转为动态面板,复制个state状态,然后改下第二个状态的形式。) like this~
(state1)
(state2)
我把暂停的填充蓝色区分不同状态。接下来设置面板状态动作:单击时——改变面板状态,添加条件是当面板状态state1时,改变面板状态到states2;当面板状态state2时,改变面板状态到states1;控件就做好了,可以预览下是否可以了。(浏览器预览~)
做之前网上找了很多资料,奈何我看不懂啊啥全局变量?
一脸懵接下来给数字添加交互,我这里分开做的,拉四个控件输入0就是四个元件为0的元件,重命名num4、num3、num2、num1 依次是00:00里的四个零。
如下图:
为了尽量减少添加动作,我决定只给最后一个0(num1)添加动作了。这个0将添加所有的0变化的动作。
首先分析这个0的现象,就是从0开始到9结束的循环。所以我们要先让这个数字每秒相应加1,类似a=a+1对不对哈哈。
那么多交互选哪个啊,目前我发现做这种数字循环最好用的还是“选中时”,因为你选中时可以再次触发选中时,这样就可以无限循环下去了。
当然这里还需要开关来触发选中,我们需要给开关加个交互就是当他是state1(关闭)时点击是state2(触发)并且此时触发选中所以我们button的交互就是:
(button开关状态及触发number1选中时动作)
以上就是所有button 的动作,我们目前只用到了设置它本身到面板状态到动作,和一个触发num1选中时的动作。
现在我们可以设置num1选中时的状态了,“选中时”——设置文本——目标当前——值为[[LVAR1+1]];
如下图:
(添加值)
“值”这里会用到局部变量,点击后面那个fx,会进入这个画面:
(添加局部变量)
添加局部变量,按上图设置好,你也可以把下面LVAR1改为其他名字,但是一定要和上面白框内的一致。我没改默认的LVAR1,点击确定返回之前页面自动改了。
加完这个动作我们还要加个等待时间,就是0变成0+1的间隔,我们设置1000ms就是1s切换下个文本,这时可以预览下看看是不是每隔1s依次加1了呢?
我们只需要数字到9就好了,这个数字会一直加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给他加限制条件也就是添加情形就是只在这个情形下以下动作才会触发。
我这里加的是当前文本,<9时,就是说只有小于9才会依次加1,这时预览的话就是从0—9,正常到9之后就不再加了。
我们接下来就是当这个数字等于9时,让这个数字隔1s变为0,添加动作、条件如下:
为了只让开关开启时计时,我在情形里又设置了个button条件,button==state2时,也就是说只在开启时才行。
完整的动作应该是下图:
(情形1是0—9循环,情形2是依次递增1)
每个情形里的触发选中时是为了循环,浏览器预览下是不是已经小有成效了呢!
还是先分析现象,number2是0—5的循环并且当number2数字为5,number1为9时下一秒会是10状态。我们这里还是在number基础上改。
当num1归零时我们的num2是增加1,所以我们在num1归零时加动作;所以我们就可以在情形2里加,设置文本num2值为[[LVAR1+1]]:
这里把名字改下,增加“number2增加1”便于理解。
同样的动作不同目标,可以设置在后面有个添加目标的按钮,(R9版本是这样),R8也可以直接设。当然我们还要设置条件不然就会一直加下去,所以在条件里增加里文字number2<5时,也就是说最大等于4时会按照下面的动作来加。
接下来我们需要到添加当number1=9、number2=5时设置number2归零,num1归零我们之前做了。我们直接复制情形2就好了。
设置如下:
这里我们只是增加了个number2=0 的动作和修改了number2=5条件。
以上number2的动作做完了。
接下来是number3也就是分钟的设置,每隔59秒,number3增加1,所以我们就可以直接在情形3里加number3的动作了,直接添加设置文本number3=[[LVAR1+1]]
如图:
条件里又增加了当number<4时,也就是03:59;这里根据个人情况定我是预置的5分钟所以这里写了小于4,小于4时number3会增加1。
最后是等于4归零,现在其实是04:59这个时候,重置归零。
同样是复制上一个情形,修改条件为number3=4;增加动作num3文本为0。
这样就完成了秒表循环播放/暂停的原型了,最后可以改变元件形式让它更好看点。
原型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ogG5lDuWWkh9UtsPMBxWDQ;密码:jokz
本文由 @Pbsddr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html><head></head><body><p>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需要明白的是:什么是LOGO?什么是好的<a href=”https://www.logosc.cn/”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logo设计</a>?再去学习如何设计好logo!</p><h2><b>什么是logo?</b>&l…
<html><head></head><body><p>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需要明白的是:什么是LOGO?什么是好的<a href=”https://www.logosc.cn/”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logo设计</a>?再去学习如何设计好logo!</p><h2><b>什么是logo?</b></h2><p>大部分人认为LOGO是一个图标,从稍微专业一点的角度来解释:LOGO是一种思想和品牌信息的凝练,用最简洁的视觉语言表达出所要传递的信息。</p><p><br>常见的logo组合分类:图标+文字、单图标、单字体、图形字体融合。</p><p><img src=”http://img.pmcaff.com/b64583d95b975b3a4001b0679da1d285-picture” alt=”preview” coffee-w=”488px” coffee-h=”239px” coffee-format=”jpeg”><br></p><h2><b><br></b></h2><h2><b>什么是好logo?</b></h2><p>这依然是一个十分宽泛的问题,因此只能换个角度来回答,好的logo一般都具备的特征是什么?</p><p>我总结了以下6点:</p><h3><b>1.识别性</b></h3><p>我们经常会看到设计师抱怨甲方爸爸没有审美,甲方觉得设计师缺乏产品意识,不懂营销。但归根到底,无论设计师的设计多么别具一格,始终都要以大众识别度为基础,因为LOGO是为商业市场服务的,是需要被认知和解读的。</p><p><img src=”http://img.pmcaff.com/0ca3a912e91fc79cbfa8f590a24b6115-picture” alt=”preview” coffee-w=”649px” coffee-h=”651px” coffee-format=”jpeg”><br></p><p>无论在哪里都能够清醒的辨识出这是麦当劳logo,这就是麦当劳自己的识别度,红黄颜色醒目,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h3><b>2.独特性</b></h3><p>独特性往往是最难做到的,很多设计师以为自己的创意是独一无二的,但很有可能市场上早就有了,严重的还会出现版权纠纷。一个好的LOGO具有的独特性极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所以就有了第三点易记性。</p><p><img src=”http://img.pmcaff.com/556ff6f0a1a7a34c50fc3c245dd5d616-picture” alt=”preview” coffee-w=”725px” coffee-h=”399px” coffee-format=”jpeg”><br></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b><br></b></span></p><h3><span style=”color:rgb(26,26,26);”><b>3.易记性</b></span><br></h3><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近年来明显的一个趋势是,LOGO设计越发简约,因为LOGO不仅要时尚和耐看,还要容易被人记住,这是商家和设计师必须考虑的品牌形象特质。要知道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量爆炸的阶段,品牌形象如果不能在数秒内让消费者记住,那么广告和LOGO基本上就是失败的。</span><br></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img src=”http://img.pmcaff.com/a3e9bb59ed9af59589033e83ec3aa676-picture” alt=”preview” coffee-w=”443px” coffee-h=”381px” coffee-format=”jpeg”><br></span></p><h3><b><br></b></h3><h3><b>4.普适性</b></h3><p>一个好的LOGO必须具备在多个平台上都能方便使用的条件,这也是和大家口中所说的“简约风尚”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这样理解,越简单的东西,就越好制作,也就越容易快速传播。</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img src=”http://img.pmcaff.com/69134707dcdc42ef0cd5bb0f7686e341-picture” alt=”preview” coffee-w=”472px” coffee-h=”297px” coffee-format=”jpeg”><br></span></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span style=”color:rgb(100,100,100);”>苹果的LOGO除了很容易记忆以外,在延伸方面也可以有很多的玩法和运用。无论是纸质还是媒体终端,抑或是金属、塑料等需要特殊加工工艺的材料苹果的LOGO都是普适性的代表,一种生活中很常见的水果,然后成了众人皆知的符号。</span><br></span></p><h3><span style=”color:rgb(26,26,26);”><span style=”color:rgb(100,100,100);”><span style=”color:rgb(26,26,26);”><b>5.持久性</b></span><br></span></span></h3><p>要知道“跟风”是最容易做到也是最容易被客户认可的,可一旦“跟风”,就免不了落伍的命运。年轻化的品牌可以不断地换新,但是国际化的和产品线很长的企业则需要稳定而持久的视觉形象。</p><p>因为品牌资产的建立需要时间的积累,草率地更换LOGO可能会使品牌建立前功尽弃,只有设计师对于LOGO及企业的理解非常深入,才有可能做出一个持久的、有高度的经典设计。</p><p><img src=”http://img.pmcaff.com/c18abc5d210979c1fe645e93a20e7f7b-picture” alt=”preview” coffee-w=”433px” coffee-h=”369px” coffee-format=”jpeg”><br></p><p><br></p><h3><b>6.易传播</b></h3><p>作为一名设计师,当自己见到有意思的LOGO时会想要推荐给朋友,而这往往会引起讨论和交流,就像非常经典的NIKE那个“钩”的LOGO,似乎被很多人传颂和交流,并且可以有很多种传播方式。</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span style=”color:rgb(100,100,100);”><img src=”http://img.pmcaff.com/f09aecb86552efa0857ebed33179634a-picture” alt=”f09aecb86552efa0857ebed33179634a-picture” coffee-w=”425px” coffee-h=”411px” coffee-format=”jpeg”><br></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span style=”color:rgb(100,100,100);”><span style=”color:rgb(26,26,26);”>星巴克的这个美人鱼被很多艺术家及网友做了很多新的演绎,而这在传播的过程中成为了无形的品牌增值,并且无疑省去了很多“广告费”。</span><br></span></span></p><h2><b>如何设计一个好logo?</b></h2><p>在回答完上面两个问题之后,我们终于可以聚焦在今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上了!其实logo设计不难,只要你有创意,有想法,你只需要将它实现表达出来就可以,具体实现的手段:可以是找设计团队、设计师,当然也可以自己来,避免中间的沟通问题。</p><p>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可以自己设计logo的网站和教程:</p><blockquote><p><a href=”https://www.uisdc.com/tag/logo%E8%AE%BE%E8%AE%A1″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logo设计 | 优设网 – UISDC</a></p><p><a href=”https://www.zcool.com.cn/search/content?&word=logo%E8%AE%BE%E8%AE%A1″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logo设计 – 原创搜索 – 站酷 (ZCOOL)</a></p><p><a href=”https://www.logosc.cn/”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LOGO设计神器!人工智能为您在线制作LOGO,设计名片</a></p></blockquote><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特别推荐一下:最后一个网站是给专门小白用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a href=”https://www.logosc.cn/”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Logo在线设计工具</a></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每次有朋友拜托我帮他设计logo时,把这个网站丢给他,让他自己去做,一方面可以解决logo设计难题,还可以感受到自己设计logo的成就感,大概步骤是这样:</span><br></p><h3><span style=”color:rgb(26,26,26);”><span style=”color:rgb(26,26,26);”><b>第一步:输入品牌名称,即可生成品牌设计方案</b></span><br></span></h3><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span style=”color:rgb(26,26,26);”><img src=”http://img.pmcaff.com/690e7b810dad3b502039f7be44bd7dd9-picture” alt=”690e7b810dad3b502039f7be44bd7dd9-picture” coffee-w=”1360px” coffee-h=”572px” coffee-format=”jpeg”><br></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6,26,26);”><span style=”color:rgb(26,26,26);”><span style=”color:rgb(153,153,153);”>网址:<a href=”https://www.logosc.cn/”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https://www.logosc.cn/</a></span><br></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打开网站后,点击</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开始智能设计」</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填入你的logo品牌名称就可以进入下一步,根据你输入的品牌信息,智能分析行业类型属性,即刻生成上百款logo设计方案。</span><br></p><h3><b>2.选择logo设计方案 灵活在线编辑</b></h3><p><img src=”http://img.pmcaff.com/9b1e1ef0bfc85feee6a5e26ab12fcd69-picture” alt=”preview” coffee-w=”2232px” coffee-h=”1292px” coffee-format=”jpeg”><br></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在智能生成的logo方案中,选择一款你喜欢的logo设计方案。</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网站本身提供了非常多的创意方案,如果你觉得还不够,也可以编辑融入你的创意,相对于ps,这个工具对小白太友好了,换色、换图形、字体都非常方便。</span><br></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img src=”http://img.pmcaff.com/7c4159efb55ee11aa9f438052c93d200-picture” alt=”7c4159efb55ee11aa9f438052c93d200-picture” coffee-w=”1440px” coffee-h=”856px” coffee-format=”jpeg”><br></span></p><h3><b>3.下载专业的logo设计方案</b></h3><p><img src=”http://img.pmcaff.com/c03db1357cb69fd7f20a9d95e60b5418-picture” alt=”preview” coffee-w=”836px” coffee-h=”495px” coffee-format=”jpeg”><br></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推荐大家去试试这个</span>logo设计<span style=”color:rgb(26,26,26);”>工具,相对于操作难度大的ps/ai设计软件来说,Logo神器则是提供一个平衡专业和轻便的设计工具,大幅降低学习成本但依然保持了logo设计领域的专业度。</span><br></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img src=”http://img.pmcaff.com/3d8c0793a16a698f2b434c67ee08cf36-picture” alt=”3d8c0793a16a698f2b434c67ee08cf36-picture” coffee-w=”1440px” coffee-h=”1166px” coffee-format=”jpeg”><br></span></p><p><span style=”color:rgb(26,26,26);”><span style=”color:rgb(26,26,26);”>这不仅体现它丰富的logo生产效果上,当用户完成购买下载时,它直接给到用户的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一套高专业度和完整度的logo设计方案</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包括</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不同logo格</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式、</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不同场景形状的logo头像图标</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专业的logo品牌规范</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配套的ppt/word模板</span><span style=”color:rgb(26,26,26);”>等等。</span><br></span></p></body></html>
对APP评论点赞来说,如果只是按点赞数来显示的话,容易置顶负面评论或者广告评论,所以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与心得 […]
1年 APP评论 产品设计 初级 点赞机制对APP评论点赞来说,如果只是按点赞数来显示的话,容易置顶负面评论或者广告评论,所以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与心得,设计了一套心得评论机制。
以下的评论显示机制原理较为简单,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过程很复杂,需要设计者反复琢磨其中的权重分值,并考虑自身产品的时间情况对各数值进行模型的预建立,所以在此不建议较为小型的产品使用此模型。
评论机制不在单纯的是按照点赞或者是评论数来显示,因为这样较为单纯的比较容易把一些负面评论置顶,或者是广告评论置顶,从而给一些不良人士专漏洞,所以新设计了以下的评论机制:
记录当前评论的时间点,周一定的周期内(5分钟、10分钟)所能达到最高数。
当前评论需要在周期内达到一个特定的最高数值,来表示当前评论属于最火的评论,举例为5分钟内必须达到100以上的赞等等,这个最高数值并不一定是固定数,可以是递增数;当5分钟内的点赞达到100时,则进入下一个阶段10分钟内点赞达到150;在此期间此评论可以暂列第一,然后不断的递增来保证评论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一条好的评论必须要有互动,可以是点赞或者是评论(评论的评论),如果一条已经置顶的评论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赞,但是在后续点赞和评论渐渐变少之后,可能互动性不是那么强,则可以在周期时间到达时,计算其互动性。
比如:周期时间到达后,3分钟内每个点赞记为1分,每个评论记为2分,统计3分钟内的评论与点赞的分数与第二第三做比较,如果少于第二第三则排名下移一位,以此类推来保证评论的互动性;比较又是如何比较的呢?
在周期性之外有一个期待时间值,如果在这个期待时间值之内,评论的互动性很强,点赞率很高,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了期待时间值,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此评论为最高评论,可进行永久置顶;相对的,大部分的评论都达不到期待时间值的要求,那么就需要进行纵向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来进行评论的排名。
举例:
10分钟后:
以此可以看出,最开始时,第三条评论上升最快,可暂时排名第一,第一条评论暂时位列第二,第二条评论则位列第三;
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内,10分钟内的:
以此分数可得出,a暂列第一,c暂列第二,b暂列第三。
目前,评论的期待时间值是60分钟,60分钟内需要当前评论的权重分数达到10000分,则可永久置顶。
但是以此数据来看,三条评论都没有这个资格。
所以需要根据其当前所突破的限性来进行考虑,在每一条评论的期待时间值到达时,首先计算是否超过期待时间值的条件,超过则横向对比,未超过的则进行纵向对比,未超过了则根据所设定的限性和周期性来进行计算。
最后计算其权重分数,最高的可半永久位列第一,直到出现超过期待时间值的评论。
同时,整个期待时间值60分钟一个周期,每60分粥权重分数计算一次,能保证排名靠前的都是当前时间互动性最强的评论。
以上举的例子不太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私下建立模型认证,同时欢迎各位在评论中进行补充。
本文由 @安静的火龙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多年来,产品经理岗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野蛮生长且不断演变,工作流程从杂乱到规范,岗位职责从粗放到细分。找工作的产 […]
2年 产品经理 初级 项目思维多年来,产品经理岗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野蛮生长且不断演变,工作流程从杂乱到规范,岗位职责从粗放到细分。找工作的产品同学应该会发现,当前的产品经理岗位高度细分,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一些招聘岗位中会看到这样一条要求——具备业务思维。
这里说的业务思维并不是单纯指站在如市场、销售或者商务的角色思考问题,那叫“换位思考”。而是站在全局,围绕产品相关的所有职能板块如何协同合作的思维。
所以,业务思维是一种更高视角的全局思维,更关注行业趋势、市场格局、落地结果。从整体思考前进方向中企业各环节在资源、职责、计划、协同、利益等方面的问题,使其殊途同归,形成合力。
以电商B端商家产品为例,除了思考产品设计外,还要熟悉电商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商家类别、招商渠道、经营模式、运营机制、财务结构等。
再具体点说就是,市场的情况如何?业务状况如何?同行有哪些玩家?都是什么做法?结果怎么样,如何衡量?等等。
可能有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叫“业务思维”,是不是仅针对B端产品经理,与C端产品经理无关?
我认为不是。“业务”一词的解释是各行业中需要处理的事务。
那么,无论是C端产品还是B端产品,都是在解决各自行业中的用户问题,处理相关事务。只是相比较而言,B端产品离业务更近。
产品经理是否需要具备业务思维,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看:
(1)岗位职责需要
根据公司环境不同,产品岗位分为产品驱动和非产品驱动两类。
产品驱动环境中,毫无疑问,产品经理必须具备业务思维,因为公司业务需要产品经理推动引领。非产品驱动环境中,通常由运营、业务或技术等岗位驱动,产品经理大多扮演支撑配合的角色。
这种情况下,建议产品经理具有业务思维,和业务同事共同探讨业务问题,贡献产品价值。不然,久而久之,就成了功能经理。
(2)个人成长需要
相信每一位产品经理都会经历从入门到成熟、从成熟到优秀的过程。
如何评估一位产品经理是否优秀?
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是否具有全局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特别是致力于成为公司高管或创业的产品经理,业务思维可以帮助你拓展行业纵深,达到新高度。
(3)行业发展需要
互联网高速发展同时,也让互联网与产品经理彼此成就。
与此同时,互联网用户需求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产品经理需要具备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洞察的前瞻性,比如因为疫情带来的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热成像智能检测等新机遇。
这些都需要产品经理具有业务思维,能站在市场全局的角度思考,与时俱进,相时而动。
(1)洞察行业趋势
通常,行业发展决定公司业务走向,培养业务思维可先从洞察行业开始。
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行业?
垂直媒体、行业专家、市场报告。
垂直媒体即针对垂直行业的互联网媒体平台,提供行业深度内容、知识分享和互动,例如:电子商务新闻门户的亿邦动力网。
行业专家包括公司业务专家、外部专业人士、资深传统从业者、行业咨询顾问等角色,可帮助你快速、深度挖掘行业内幕。
市场报告由专业的市场研究公司提供,从报告中可以获得行业趋势、市场份额、头部企业分析等信息,例如:艾瑞网、易观。
(2)了解产业链
产业链简单来讲就是某行业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产品、技术、服务等需要,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
产业链有助于产品经理了解行业全貌、梳理上下游关系、理解业务本质。产业链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体、市场报告获得。
以生鲜电商为例,产业链形态如下图:
图片来源于艾瑞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
(3)理解主营业务
培养业务思维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贴近业务,包括了解主营业务流程、策略规则、角色分工、管理权限、协作关系等。
具体实施可以通过组织讨论会、部门轮岗、问卷调研、绘制流程图、梳理角色权限表等,将业务转化成标准、模块、可视的文档资料。
基于产品思维推动业务管理优化,根据实际运营结果,持续对业务进行迭代升级。
(4)熟悉合作渠道
合作渠道即存在商业合作关系的上游和下游组织机构,按组织机构关系区别,可分为内部合作渠道和外部合作渠道。
渠道对产品的价值是1后面的0,优质渠道可以帮助产品短时间内成几何增长,常见的渠道资源表现为资金、流量、商品、内容、服务等。
产品经理可通过公司商务、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应用商店等方式寻找合作渠道,为产品价值最大化助力。
(5)探索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公司或个人运用某种方法或途径赚钱,从而产生利润的效应模式。
产品经理在探索商业模式过程中,能深入理解到企业战略定位、业务体系、关键资源、盈利模式,有助于拓宽视野并提升思考深度,保证产品与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同步。
快速了解商业模式比较好的渠道有公司业务负责人、行业竞对、行业专家、垂直行业媒体等,广谋从众,各取所长。
(6)分析营收结构
营收结构是指企业收入中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的比率。通过分析营收结构,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政策。通常,经营状况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在业务发展及组织架构的规划部署。
产品经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便于第一时间发现业务问题关键节点,使用产品手段帮助企业达到降本提效的目的。
最后,我相信,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兼具产品思维和业务思维,对用户需求有独到理解。有能力把控业务规划和实施细节,驱动各环节解决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达到多方共赢的结果。
作者:伍德安思壮,公众号:溪境学堂(ID:misotrip)
本文由 @伍德安思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ARRR漏斗模型是Dave McClure 在2007提出的客户生命周期模型,解释了实现用户增长的5个指标, […]
1年 AARRR模型 产品运营 初级 获客AARRR漏斗模型是Dave McClure 在2007提出的客户生命周期模型,解释了实现用户增长的5个指标,分别是:Acquisition(获取)、Activation(激活)、Retention(留存)、Revenue(收入)、Referral(自传播),因其掠夺式的增长方式也被称为海盗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获取客户和维护客户的原理。
在前面,我们已经对用户的激活、留存和变现分别进行了讨论,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点进我的主页自行查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讨论模型中最后两个部分——自传播和获客。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反复提到如今获客成本的日益提升,但对于一个新产品的诞生,用户拉新自然是必由之路。
然而用户的拉新不仅仅是针对一个新诞生的产品,更多的还是面向有了一定运营沉淀的产品。
在我们讨论完AARRR模型中用户的激活、留存和变现之后,再来谈用户的拉新,就不得不将其与用户自传播联系起来。
一个优质的获客活动往往与用户自传播密不可分,在增长黑客——AARRR模型的最后一章,我们将同时讨论模型中的最后两个模块——自传播和获客,让整个用户增长模型形成闭环,下面是整篇文章的思维导图。
一个产品的从0到1,满足上架应用市场的条件只是它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有用户愿意下载和使用,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早期种子用户的寻找。
对成熟公司而言,种子用户自然可以从已有用户群中引流,但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没有用户基础,寻找种子用户的难度成比例升高。
在讨论方法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种子用户的选取原则进行讨论。
种子用户的选择不是越多越好,黄有璨在《运营之光》中曾说过一个好的运营需要能够把握产品节奏,知道不同阶段运营的重点。
对早期产品而言,产品功能仍不齐全,无数bug等待排除,产品价值有待验证,用户体验差强人意。
如果在这时就大量拉新,很有可能会伤害用户,失去用户对产品的信任,造成用户不可挽回的流失。
对于早期产品,种子用户的规模不建议很大,1000~5000人即可,具体要视产品性质、团队维护精力、服务器承载规模等情况而定,甚至可以采取bilibili答题,知乎邀请码的措施提高入驻门槛,限制用户的过度增长。
但对种子用户的质量要求较高,他们最好是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互联网爱好者或者是领域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
这些人要么关注互联网,了解互联网,对产品接受度高,能够对产品体验提出有价值的意见;要么专业度高,在领域内有一定话语权,能够为产品产出有价值的内容,为产品的口碑传播奠定基础。
比如新浪微博在成立初期主要拉取了大量的娱乐圈明星,领域KOL等开通微博,甚至不惜开出高价稿酬,微博女王姚晨就是这批用户中的一员。他们为微博创造了大量内容,也为微博拉来了大批的用户。
另一方面,运营人员需要维护好与种子用户的关系,不断收集他们的反馈,解决产品使用过程中的bug,不断迭代,一步步优化用户体验。
另外还需要与他们形成良好互动,在产品内流量不大时及时回复其生产的内容,定期送一些小礼品,维护在他们心中的良好形象,尽量能让他们愿意自发地帮你宣传你的产品。
对于初创型公司,获取用户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难度不言而喻。
要找到符合种子用户要求的用户,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挖竞品的墙角,他们的粉丝必然是产品的爱好者,甚至是领域内“网红”,他们是最好的种子用户候选人,只要有足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搞定一部分绝对不成问题。
这样虽说看起来有点不道德,但对于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用户凭其意愿自由流动,你方用户被我方犒赏吸引,自主做出投靠我方的选择,这对于市场经济而言自然无可厚非。
小米在最初做MIUI时,种子用户就是初创团队从各大手机论坛中一个个挖来的,经过精心的联系和筛选,最终有100人成为了MIUI的首批内测用户,为小米提供了很宝贵的建议,之后这个数字不断增长,形成了广泛的米粉。
如果说从竞品粉丝中挖掘种子用户是为了获取对改善用户体验的专业意见,那么获得KOL的推荐就是为了在后期扩大用户规模时获得巨大流量,产品领域内的KOL甚至可以为产品提供专业的背书。
以知乎为例,知乎在2011年1月26日开始邀请公测,只有获得邀请码的用户才能够入驻知乎,查看其中的内容。
邀请码初期由知乎内部人员在线下定向发放给互联网/创业圈的知名人士,像李开复、雷军等知乎曾经的投资人都曾是知乎的早期用户,为知乎做过背书,这也吸引了互联网圈人士的争相涌入,甚至形成了一码难求的状况。
这种做法对于社区产品而言不仅筛选出了大量优质用户,保证UCG内容的质量,也使知乎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声量,使得知乎在2013年初向公众开放注册后不到一年内就是用户量从40万迅速膨胀至400万。
早期产品的拉新就像在做一场局,为了日后能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局中,需要找到关键的破局点并倾尽全力使之成立与实现,日后再以此为杠杆撬动更多资源。
KOL对于拉新而言就是一个关键的破局点,虽然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做好了就一定能撬动更多资源的参与,因此这些经历也是完全值得的,这点无论对初创型公司还是成熟型公司的新产品都是一样的。
领域内的KOL数量不多,而且对于没有背书的创业公司而言难以撬动;有时产品目标领域较小,没有成熟论坛,或者难以找到粉丝群体混入;用完上面两种方法,种子用户的数量仍然较少,产品无法启动,怎么办?这时可以从微信、微博这种成熟的流量池中寻找种子用户,可以在微博上手动寻找,发私信,也可以在垂直领域公众号上投广告,发软文……以蚂蜂窝为例,他们的种子用户就是从微博上喜欢分享旅行心得,旅游体验的用户邀请而来的。
这一招适用于已经有成熟产品的互联网公司,无需多讲,很好理解,但需要注意的问题仍然是不能随意导流,要控制种子用户的数量和质量,否则即使导流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甚至会使一个好产品就此毁掉。
用户来到一个新的平台,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的,这时就需要平台方先提供内容范例,引导用户按照平台调性生产内容。
但如果仅以官方平台的账号发布内容,容易让用户感受到距离感,无法很好调动用户的积极性。
而且设想一下当你刚进入知乎、微博时,满屏都是知乎官方平台,微博官方平台发布的消息,会不会觉得很恐怖,想马上退出。
这时就需要产品的内容运营多申请几个账号发布内容,俗称马甲号,迅速引导用户了解产品的核心价值,开始使用。
传统的外部拉新方式有付费广告、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SEM (Search Engine Marketing,搜索引擎营销)、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应用市场优化)、线下地推……其中的每一个方式都可以用一个专门的章节细谈,但这些方式在现如今获客难度日益增加的今天ROI差强人意。
当然,即使ROI低,这些手段仍具有提升产品品牌力的价值,在用户拉新的过程依然是必要的,但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想讨论的是另一种拉新方式——产品的自传播拉新。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现如今获客难度的提升,好的获客方式往往与用户自传播紧密相连,通过产品的自传播拉新不仅效率更高,耗费的资源也更少。
在这里我将利用乔纳▪伯杰在《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中提到的用户传播行为关键STEPPS原则为大家介绍产品自循环的设计方法。
但需要说在前面的是:在设计自传播时需要确保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真正的价值,病毒传播是在好的包装和好的内容之间取得平衡。
所谓社交货币,其实指在人际交往中用以评价对方的因素,比如名包和豪车,这些都是社交货币,是一种用户对外可以炫耀的一种资本、格调。
社交货币是整个STEEPPS的核心,是在设计自传播活动中第一个要考虑的点,它告诉我们的是要让用户感觉到自己进入了他们渴望的世界中,迎合他们向身边朋友炫耀身份的需要,构建他们渴望的形象,通过有效调动用户向他人炫耀的欲望,用户就会愿意为你做任何事。
游戏的本质就是让我们挣得比别人更优越的社交货币,比如排位段位,大区排名等,为此,玩家愿意乐此不疲地为自己的账号氪金,以获得更昂贵的社交货币。
再比如支付宝的年度账单上超过全国XX%人,在XX区排名XX位,QQ音乐年度歌单上的我听了XX首歌,打败了XXX人,以及网易哒哒的睡姿大比拼等等刷屏级营销活动。
通过帮助用户建立“我很厉害”“不愧是我”的形象,让用户产生自传播欲望,甚至能与朋友圈好友产生共鸣,也自愿地参与进来。
所谓诱因,顾名思义,就是提醒用户想到产品的抓手。
一旦用户碰到这一抓手,便立即能够想到我们的产品,并且会向身边的人宣传和安利。
这其实就是我们在用户留存(AARRR模型 | 留存:始于价值,合于套路,久于习惯)中惯性依赖一章里提到的品牌力,也侧面解释了把用户自传播放在用户留存之后的原因,只有当产品获得用户的认可后,他们才更愿意自发地进行传播,只用利益撬动的病毒营销很有可能会变成高获客高流失的用户薅羊毛大赛,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比如一谈到支付我们就会想到微信、支付宝,一谈到种草我们就会想到小红书,一想到什么问题我们就会想百度一下……虽然在书中,“诱因”这一点非常强大,但它其实已经超出了用户自传播的范围,它讲的更多的是创造一种社会风尚,需要市场营销人员的专业营销和长时间宣传。
在这里,我针对“诱因”这一点想说的是自传播活动的设计需要理由,自传播活动需要与场景相结合,不然会让用户的分享过于苍白,找不到理由。
这在电商领域已经玩得炉火纯青,各大头部电商没有场景创造场景也要上,我们喜闻乐道的“双十一”“618”就是很好的例子。
常见的场景有时间节点类:比如女神节、男神节、暖春节等等;品牌、品类、商品本身的策划活动:比如超级品类日,超级品牌日,新品上市日等;时事热点类:比如新冠病毒期间消毒用品的活动,世界杯期间啤酒节、烧烤节活动;还有一种内嵌产品之中的自传播设计,如拼多多抢好友红包页越多好友参与则可抢红包越多,各大音乐app的自制歌词海报功能等。
当我们关注某件事,我们的情绪被某件事所触动时,我们往往会有很强的意愿去和大家分享这些事情。
对于情绪的分类,我们可以使用下图的情绪四象限对其进行阐述。
我们可以利用情绪四象限将自传播活动的情绪分为高唤醒的积极情绪、高唤醒的消极情绪、低唤醒的积极情绪以及低唤醒的消极情绪。
自传播活动的设计需要尽量从第一象限出发,比如丁香医生等平台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就推出了发布疫情时时动态的功能,腾讯新闻推出的以及腾讯看点推出的周边小区肺炎疫情查询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第二象限的事件也许也能够引发大量传播,但这类事件风险较高,有损害平台形象,甚至有可能在违法边缘游走的倾向,不是特别建议,但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即使一件消极事件发生,我们也可从唤醒群众积极心理着手策划活动,比如这次疫情的爆发是一件消极事件,但为湖北人民募捐就是一件积极营销。
低唤醒的积极情绪可能在垂直领域内能够形成较大范围的传播,但形成的影响力有限,视产品定位选择是否要进行设计,至于第四象限的事件,最好直接pass,对产品的自传播往往百害一利。
公共性就像我们在用户变现(AARRR模型 | 变现:如何提高企业的收入能力?)中提到的社会认同原则一样,本质上讲的就是人的从众性。
尤其是当自传播的设计可视性强时,社会影响会更加促进我们的行动,比如我们在网购时,一件商品的销量、评价量和好评度一定是我们决定是否购买的重要参考。
在自传播活动的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产品在宣传时甚至会同一时间段发文案,这就是为了形成一种刷屏效果,让用户产生从众心理,但有时也需要设计错峰刷屏,这样能让用户反复看到这些消息,产生好奇,一步步产生行动。
有时权威带来的从众效应能够事半功倍,比如微信刚开始是高端人士使用的聊天工具,后面由高端人士带来的从众效应让广大消费者都开始使用,上面说的冷启动时撬动KOL成为种子用户也是同样的道理。
实用性顾名思义,就是自传播带来的奖励设置,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拉新用户返现金,拼多多拉取足够数量新用户后甚至可以获得200元的返现。
但我们在讨论用户激活(AARRR模型 | 激活:获客红海背后的蓝海)中也提到过奖励设置要符合产品的核心价值,用户更愿意传递对他人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社交货币的一种体现,可以给分享双方更好的产品核心价值体验,而且可以使用户不方便比较奖励的实际价值。
比如百度网盘拉新用户送存储空间,双十一叠猫猫时如果拉到的是新人猫,则战队获得的战力会大大提升等。
对于一个自传播活动,相比于广告,人们可能更愿意传递故事,人们很少会思考那些直接获得的信息,但对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往往会乐此不疲地讨论,比如2019年初为贺岁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而做的爆款营销宣传片:《啥是佩奇》。
当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论这些故事的同时,也传播了我们的产品和思想。
我们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而是要让故事的传播对我们而言更有意义。
为此,我们需要将一些产品的重要信息注入到情节之中,让大家在谈论故事时也能够谈到我们需要宣传的信息情节。
在这里有三个讲好故事的基本公式:
通过悬念,让用户产生好奇心,在行动中设置冲突让用户渐渐代入,最后抛出和大家认知不同的结论产生认知升级的效果。
让用户怀着“哇,他到底是怎么打怪的?他最后怎么样了?”的心情跟着笔者一起经历主人公的故事,最后为主人公的成功而感到高兴。
让你的故事拥有一个出人意料结局的公式,这样的故事能让用户不断怀着好奇心看到结尾,在最后产生:“哇,竟然是这样!”的意外感。
任何产品的自传播能力都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有效载荷(payload)、转化率(conversionrate)和频率(frequency)。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自传播能力=有效载荷×转化率×频率
有效载荷是指每位用户每次会向多少人发送拉新物料(如链接,带二维码的图片,邀请码等);转化率是指转化用户数/收到拉新物料的总用户数;频率就是用户收到邀请的频率。
在设计产品自传播时的目标就是要优化这三个变量,以创造增长。
最好的自循环能够激励用户主动帮助产品吸引更多新用户,因为这样可以改善用户自己的体验,社交产品、协作办公产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产品经理要挖掘产品的网络效应,即使用产品的人数越多,产品的体验就越好。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产品都在设计之初或迭代之后开始加入社交基因,比如平台生态下的UCG、拼团、社群、直播等等。
以电商平台为例,据极光大数据2017年12月份移动互联网电商app渗透率排行榜及同比变化显示:自2017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引入社交因素后,那些在产品的核心、主线功能融入社交基因的产品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在设计自循环方式时,首先需要选择发送邀请的方式,这种方式最好是用户使用产品的自然结果。
比如使用网易邮箱大师发送邮件时都会自动在邮件末尾加上:签名由网易邮箱大师定制;网易云音乐制作歌词海报时也会在海报上加上网易云音乐的logo和二维码;前段时间朋友圈疯传的网易哒哒做的“人生必做的100件事”H5页面中自带的二维码一扫即可参加……对于海报型自传播活动,要注意提示语不能太强势也不能低调到用户难以发现,如果用户对活动感兴趣,他们自然会愿意参与进来,过度宣传不仅影响美观,甚至会让用户反感,不愿分享。
但也别指望用户勤快到满屏找入口,甚至回到应用商店专门下载,活动入口的设置要简约明了自然。
其次,你要考虑给予分享人和被分享人双向的奖励,刺激分享人的分享欲望及被分享人的接收欲望。
如果你的有效载荷本来就高,比如网易邮箱大师,你可能就无须使用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来达到目的,因为即使发出邀请的比例很小,叠加效果也会非常显著。
但如果你的有效载荷低,可能你就需要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双向奖励来提高你的转化率和频率,关于激励的设置我们在用户激活(插入链接)中有详细的讨论,在此不做赘述。
最后,邀请计划也要嵌入到用户访问频率更高的地方,比如新用户体验页、用户个人页或活动首页等。
大多数获得口碑式病毒增长的公司都曾费尽周折努力使它们的原生病毒循环既显而易见又充满吸引力,使用户愿意自发地发出邀请。
有些自传播活动是用户自发进行的口碑传播,而有些自传播活动则是企业在战略上设计的病毒营销活动。
既然是营销活动,自然需要资金的投入,这时就需要注意做好效果成本的审核,即预估好每位新用户的获客成本范围。
这里介绍一种估算方法:
用户平均价值=产品总估值/产品用户数
在产品需求被验证的情况下,如果平均获客成本远小于平均用户价值,就可以烧钱推广。
注意这里的关键词:远小于。
钱不一定能融到,估值也可能会被砍,新用户很可能流失,而且你不可能把钱全部用于补贴用户,因此平均获客成本至起码要低于用户平均价值的一半,具体比例则需要参考行业内的标准。
当年拉手网不惜花费大笔成本营销获客,资金链风险急剧攀升,最后倒在了上市的路上,市场份额最终被成长速度略慢但精于控制成本的美团吞掉。
另外还有一种卑劣的拉新手段,比如在用户不知情或无意的情况下向用户好友发送下载链接或是在用户进入页面后不知如何关闭,即使点击叉号也仍然会自动下载app等等,这种拉新伎俩被称为黑暗模式,短期可能得到数据上的虚假繁荣,但长期来看用户之后产生的抵制情绪会将其最终拖垮,这些伎俩带来的负面评价和负面情绪足以摧毁任何一款产品。
笔者曾遇到过一种线下营销,莫名被忽悠着扫码关注后开始向微信列表里的好友一一发送推广链接,断网关机都完全无效,最后结果,不解释。
无论在产品冷启动阶段还是举办自传播活动的阶段,我们的目标都不会仅仅是找来新用户注册而已,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用户留下来,成为产品的活跃用户,甚至付费用户。
因此,像点击量、PV、UV 、网站访问时长、总注册数、新增注册数等单调的数字增长指标不应该是我们的核心关注目标。
这些指标随着活动力度的增强能呈现出短期的升高,他们告诉了我们活动有多大的影响范围,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产品受到了用户的喜爱,留住了用户。
因此我们在获客和自传播过程中应该结合新用户转化,留存,参与度等情况,关注具有比较性的指标,比如新用户留存率、产品DAU、用户分享率、付费转化率等关键指标,这些指标在我们前面的分享中也都有所涉及,在此不做赘述。
至此,AARRR模型的所有部分就全部写完了,从自传播回到获客,以终为始,AARRR模型形成了圆满的闭环。
自范冰在2015年引入“增长黑客”至今,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等概念依然深入人心,甚至在市场上现在还提出了RARRA模型,即Retention(留存)、Activation(激活)、Referral(自传播)、Revenue(收入)、Acquisition(获取)。
顺序的调换说明了市场对于用户生命周期关注点的改变,但无论顺序如何调换,市场对用户生命周期的五大组成部分将是长期认可的。
从过去粗放式的传统市场营销到现在精细化的数据驱动的增长实践,在未来,传统营销手段与数据运营的结合将更为紧密,对AARRR模型也会有更新鲜的解读和用法,相信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用增长黑客的理念帮助产品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
如果您对用户激活、留存和变现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链接直达文章,与我一同讨论。
如果您有什么希望我深入探讨的专题,也可在下方评论区向我留言。
本文由@智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如果你听说过“懒人经济”,那么看完这篇文章后把它忘了吧! 懒人经济与喂到嘴经济的对比 懒人经济是指:为客户群带 […]
3年 业界动态 中级 懒人经济如果你听说过“懒人经济”,那么看完这篇文章后把它忘了吧!
懒人经济是指:为客户群带来便捷而促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
简而言之:人会为省事花钱。
显然,发明懒人经济的人本身就比较懒,因为有两个相关问题他懒得思考,一是人会为多省事才肯花钱?二是人会为省事花多少钱?
(1)人会为多省事才肯花钱
变省事了消费者就会买账吗?未必吧,还要看省事到什么程度,也许他比你想象的懒得多,下面的例子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曾经一位妻子这样抱怨过她老公:
步骤一,问老公吃不吃水果,老公说不吃;
步骤二,她洗完后端到客厅,老公依旧熟视无睹;
步骤三,然后她把水果切成块,扎了些牙签在上面再端到老公面前,没一会老公就吃了一盘子。显然她老公不是不爱吃,只是懒得动。
类似的体验,你一定经历过,遥控器离得远懒得调台,想泡脚懒得烧热水,想出去懒得打扮等等。往往事情还差了一点点的便捷,做与没做的统计值就是天壤之别。
类似的事情,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也能找到案例:为什么短视频和小视频在互联网时代默默无名,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了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拍摄及发布变得方便了。互联网时代要制作短视频不是没有条件,有摄像机,有互联网,只是麻烦了一点,但就差这一点致使它在那个时代就毫无波澜。
也许你会想,如果略微的省事消费者未必买单,再让他更省事一点,也许消费者依然不肯买单。那么能够让消费者买单的“临界值”是什么呢?如果你这么想,你就错了。
因为没必要费那个事找“临界值”,直接找“极限值”不好吗?
对,不必考虑消费者会为多省事才肯花钱,直接把省事做到极限,我把这种服务方式叫做“喂到嘴经济”。
为啥叫“喂到嘴”,而不叫“输营养液”因为吃的感觉是消费者想要的体验,不能剥夺。也就是说,再界定服务范围时,一定要分析哪些是用户想要的体验,哪些是需要你喂到嘴的,分析明白了,服务的范围也就清晰了。
至此,总结一下懒人经济和喂到嘴经济的区别。
懒人经济是一个定性的词,它之是指明了性质,为行业趋势指明方向。喂到嘴经济是一个即定性,又定量的词,它不但指明了方向,还告诉你应该达到一个什么程度。
也许你会有疑问,增加服务是有成本的,需要消费者要为此买单,他们会买账吗?这就需要探讨第二个问题:人会为省事肯花多少钱。
(2)人会为省事肯花多少钱
雇佣家庭保姆显然很省事,但显然大多数人感觉不值得花那份钱。所以肯花多少钱要看值不值,那么怎样才能让用户感觉值得呢?我们用递进的方式逐步分析一下。
第一种,虽然用了喂到嘴服务,价格却比以前便宜了。
服务更到位,价格却更便宜,这肯定是用户无法拒绝的理由。这有可能实现吗?不但有,有很多种方式,例如打火机一元钱,但印了广告的打火机在街上免费发。
再例如送生鲜到家可以比你自己去超市购买还便宜,因为:
相反的,送货能让损耗率会降低很多;销售数据更便于统计,可以依托数据来进生鲜,减少囤货量。店面可以选取相对便宜的区域这些都是可以降下来的成本,所以送货到家的成本更低是可能的。所以通过策略联盟或产业链重构等方式是有达成可能的。
第二种,商家达成“喂到嘴”的价格低于用户达成“喂到嘴”的价格。
既然原产品并没有“喂到嘴”,说明用户想达成“喂到嘴”还需要一定“付出”,而“付出”意味着成本,如果商家的能够比用户用更低的成本达成,为什么不采用喂到嘴经济呢?
例如猪蹄子要用喷灯烤一下才好吃,如果用户自己烤会非常麻烦,但对于商家来说却很简单。再例如去吃饭来回打车十几元,而订餐送到家只需要几元。通过策略联盟或批量化、集成化的生产、采购、加工等方式为用户降低达成“喂到嘴”的成本,用户也会肯花钱。
第三种,消费者支出成本低于他的时间价值成本。
如果做饭、打扫家务需要两个小时,而你可以用这两小时多赚500元,你一定不会介意花200元雇一位保姆帮你做。当所以当消费者支出成本低于他的时间价值成本时用户也会肯花钱。
第四种,消费者因专业性或不擅长无法达成最终的“喂到嘴”目的,迫不得已必须选择。
例如家庭装修、家电维修、子女辅导等等。消费者因个体能力原因无法达成“喂到嘴”的目的,只能选择购买服务。
至此,如果你觉得以上四条有道理,那是因为以上是基于理性的逻辑分析,但人除了理性的一面还有感性的一面,例如消费的理由可以是:我就是懒,就是懈怠,心情不美丽就是不想做,感觉疲倦等等。
而感性的理由往往不容易用逻辑性梳理出调理,它往往取决于消费者对钱的感觉和省事体验的对比,这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用。同时对特定客户群的收入、支出、年龄结构,知识阶层,行为习惯、消费习惯等等做些市场调研和数据对比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给创业者灌输我的喂到嘴经济的时候,我时常举这个特别的例子:有些骗子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某些养殖类的,跟你说提他供幼苗,提供技术,提供设备,你把幼苗养大了,他还回收,只是到回收的时候他跑了。不过骗子真的是想你之所想,让你感觉一切无忧的赚钱,是喂到嘴经济的集大成者,只是没用对地方。
喂到嘴经济虽然并不难理解,但真的成为你的思维后,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到处是商机。
下一篇文章,我会通过一个项目构想来展示喂到嘴经济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构想是全新的,目前并没有人做,而且这个项目的市场是百亿量级,甚至更多。
作者:善盗,微信公众号:善盗工作室
本文由 @善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销售是最难带的队伍,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销售还要互联网转型,销售场景一变,管理方式没跟上,就会瞬间丧失战斗力,销 […]
2年 业界动态 初级 销售团队销售是最难带的队伍,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销售还要互联网转型,销售场景一变,管理方式没跟上,就会瞬间丧失战斗力,销售的底薪成本反而让销售部成为了成本部门。
以前不少公司靠电销、线下销售团队,抓住了一波红利,但是现在销售线索越来越贵,讲究精细化运营,其中4大环节最关键。
本文仅针对toC的生意,且只针对想要规模化做大的企业。
销售团队互联网转型的准备需要做以下4点:
在开始转型之前,需要先梳理一下销售团队手头的资产——给销售线索做个分级。
销售团队手头的销售线索,如果有多个来源的话,可以根据销售线索质量(出单难易程度)的高低,划分为几个等级。
举个例子,水滴筹的水滴保险业务,内部对销售线索的分级是A+、A、B、C……。
通过售前转化团队为期1~3周的社群课教育过,并且付费9.9元咨询顾问的用户,被列为A+级,交给后续电销团队承接时,转化率是最高的。而通过水滴保公众号因领取赠险而留手机号的,基本被归为C级或以下。
现实中,销售团队一般是通过用户填写表单信息来获取用户,填写表单的场景不同,用户的购买意向也是不同的。
如果你发现销售团队目前接到的量级较大销售线索,属于质量较差(比如整体成交率低于10%),且销售的商品或服务需要经过长期教育、信任建立的过程,那么建议这类销售线索,不要直接导给销售团队,而是由售前团队来承接转化,筛选、培养出优质销售线索后,再转交给销售团队。
当然,如果来的是优质销售线索,且容易建立信任关系,那么可以不需要由售前转化团队经手,而是直接由销售团队来承接。
团队结构调整基于一个大前提:精细化分工有利于提升组织效率。
效率包含:1. 销售的人效比,2. 流量的转化率。
对于会大批量接到质量较差的销售线索(泛流量)的业务,需要设置3个团队:售前转化团队、运营中台、销售团队。目的是为了提升销售人效比和流量的转化率。
公司只要有人,就有人效。因为销售有底薪,养销售团队很贵,如果销售一天没出单,那么公司今天就是亏损的。
1个销售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一天有效工作时间内能够沟通客户的数量也是有上限的。一般公司会想尽办法延长销售的工作时间,比如每天工作12小时或更多。
其实还有一种提升人效比的方法:给到销售的都是优质销售线索(高意向客户)。
一个好处在于,能减少销售在那些无效销售线索上花费的时间。如果1个销售一天的沟通上限是15个意向客户,那么一天导给他15个高意向客户就行,聊完很快就能看到出单。
另一个好处在于,可以让销售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无需常被打鸡血,自己就能从工作中获得被激励的感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为什么很多销售主管不得不经常给团队打鸡血?因为销售很容易心累。试想,销售小弟今天主动聊了10个人,只有2个人搭理他,只有1个能聊得上话,但是离成交还遥遥无期,那么销售的情绪就很容易低迷,因为得不到正反馈,总是被拒绝。
如果10个人里面有5个能聊得上话,又有2个能很快成交,那么销售的成就感、动力就会很足。用户给到的自然反馈、提成的获得能提升销售团队的斗志和精神状态,这样就不用销售老大天天打鸡血了。
售前转化团队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流量的转化率——在短时间内从大量泛流量中筛选、培养出优质销售线索。
泛流量直接让销售团队承接,会存在几个问题:
①不是所有的销售都有能力处理低意向客户,这批人很可能就被白白浪费了;
②销售必然会优先处理高意向客户,低意向客户容易被晾着,过好久再去挖掘时,发现已经凉凉了;
③当渠道来源多样时,不同渠道来源的流量,质量不一样,承接动作无法标准化,就很难快速跑出不同渠道来源流量的差异,也很难公平地横向对比销售的实际水平;
④销售频繁被拒绝,导致情绪状态下降,打鸡血太费劲。
售前转化团队来承接泛流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给用户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专门的人设形象、精心安排的朋友圈剧本、合适的招呼语。
个人号成交,讲究的是信任,第一印象又非常影响信任的建立。如果一个客户加上你,看你的朋友圈发现你天天卖货、上来就推销商品,那么他对你的定位就是个销售,你的销售导向越强,他他越会对你产生戒心。
②在没有“品牌信任”的时候,先让用户产生“人设信任”。
在线教育行业的套路是,用户先被吸引进一个听课群,群里有个老师经常讲课、分享知识点,用户觉得老师很专业,想了解更多,就会加她微信。加上之后看了朋友圈,发现朋友圈发的内容都很干净,确实都在分享干货知识,有帮助他人成长的初心,可能就会咨询老师有哪些课程、怎么收费。
这时候老师会让用户去加她的助理,老师自己不谈钱不卖课,保持高姿态的人设,保持用户信任,助理和用户来谈价格、谈优惠、促成交。
实际上老师号和助理号背后是同一个人,但用户不知道呀。
③用社群、个人号运营的方式,去反复触达用户、激发需求,从而提升售前转化团队的转化率。
互联网保险咨询服务领域的头部玩家小帮规划,它的做法是,在其他公众号投放保险文章,吸引用户免费进群听《保险小白防坑课》。
一个群两三百人,专业顾问在群内先答疑,然后由创始人徐彬的号在群内语音+图片播课。群内用户当天听完课后,花9.9元或1元买保险咨询服务,转化率在20%左右。
购买了保险咨询服务的用户,会由保险顾问承接,转化出单。当天未报名的用户,售前转化团队会用个人号发活动,群内每天分享知识、朋友圈分享活动,持续培养意向用户。
如果外投保险文章过来想听课的用户,直接加到保险顾问微信,少了中间创始人徐彬的人设信任的建立、社群和个人号的反复触达,那么成交转化率就会急剧下降。
业务人效比的提升,离不开数据。业务数据平台和CRM系统,是两个很重要的后台。
业务数据平台,除了统计业绩、查看各种结果指标,还需要用来监测销售的的关键过程指标。这个后面销售管理部分会讲到。
CRM后台的功能,核心是用来沉淀用户数据。用户数据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对用户了解越多,转化几率越高。
当公司拥有足够多的用户信息,并且能够对成交用户做一些特征提炼后,就能知道具备什么样特征的用户,成交可能性大。这样售前转化团队就能在刚接触某个用户的时候,就根据他的特征快速识别出来,他是不是属于那10%的有效销售线索,是的话直接就可以定向转化,从而缩短筛选、培养的周期。
针对一些大的金主爸爸,甚至还可以在初次接触到他的时候,就根据他的喜好来做特殊定制服务。
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秀场直播行业里,运营团队会专门去收集活跃在其他直播间的大金主,记录大金主爱听什么歌、有过哪些个人经历、喜欢什么类型的主播。
一旦发现这个金主进入到公司旗下主播的直播间里面后,会及时给主播同步消息,指导主播播什么歌、聊什么话题、切换成什么风格的女孩子,从而给这个金主制造巧合,让他记住这个主播,之后常来直播间玩。
甚至在发现某个金主对公司旗下的主播快要腻了的时候,还可以让这个主播和公司旗下的别的主播连麦,把金主喜欢的那种类型的新主播推荐给金主,从而保证公司能够长期赚到这个金主的钱。
那么在微信生态内,要怎么拿到用户的尽可能多的数据呢?
需要一定的开发量,但具体的实现方式也不难,比如通过用户的UnionID、微信号、手机号、h5的账号体系,串联起一个用户在所有场景下的零散数据。
比如用户从哪个流量入口进来的在服务号里做了哪些操作、小程序里看了哪些页面、社群里是否活跃、分配给了哪个销售、有效沟通情况如何、是否下单、是否复购、是否转介绍好友……只有当获取了这些信息,才能做到精细化运营。
运营中台除了处理数据,还会输出运营策略。比如给整个团队做故事包装、团队包装、人设打造、朋友圈经营策略、活动策划……甚至还会对社群运营sop、销售关键动作等作出优化指导。有时候运营中台的负责人也会同时负责售前转化团队的管理,这样效率比较高。
销售团队的重要指标是业绩,而售前转化团队的重要指标是有效线索数量。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售前转化团队的重要指标是转化率,这里解释一下:
在业务早期的时候,流量获取和售前转化可以是同一个团队,背的重要指标是每日获取的有效销售线索数量。直到当流量获取成规模、转化模型稳定之后,会再细分出流量获取团队、运营转化团队,分开考核,但最终都指向有效销售线索数量。
为了达成公司整体业务目标,需要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把两个团队结合起来,不能让他们去孤立地完成自己的kpi,不然会出问题。
比如,售前转化团队为了达成自己的kpi,用一些夸大宣传、超低价折扣的方式把用户吸引过来,这种流量导到销售团队那里,就难以下咽了,会直接影响销售团队的业绩;而销售团队有时候因为线索太多,容易生出不好好珍惜的心理,售前转化团队会心疼死。这时候两个团队不掐架才怪,这种就是组织架构问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需要做以下三件事:
①对”有效销售线索“的定义,公司内部要达成共识。
比如是愿意留手机号的,还是愿意主动加销售好友咨询的,还是愿意花钱找销售咨询的……甚至在”有效销售线索“中,可以继续做质量分级的定义。
②售前转化团队背的kpi,除了是有效线索数量(或转化率),还可以关联一部分销售额,这个需要看业务的具体情况。
这样能够使售前转化团队在把有效线索提供给销售团队的时候,去思考一个问题:这样导过去的人真的容易被转化出单么?从而不至于为了完成数量指标而做一些变形的动作。
③销售团队背的kpi,除了是销售额,还可以是成交转化率,具体看业务情况的要求。
考核成交转化率,能使销售团队珍惜有效线索。比如销售团队上月拿到1万条有效销售线索,出单1千万元,转化率10%;本月拿到2万条有效销售线索,出单只有1千5百万元,明显就是转化率下跌。这时候就能发现问题了。
对转化率的考核,还能识别出优秀销售。当对有效销售线索质量有分级的时候,销售主管就能快速用同级的销售线索去完成新人的筛选淘汰。
①首先,管理者需要定策略,根据业务模式确定团队人数。
销售很贵,线索也很贵,一定要先算清楚账和人。需要根据销售每日实际工作时间、服务人数上限、有效线索规模、转化率模型,计算售前团队、销售团队所需人数。
②其次,在招聘和淘汰方面,需要考虑适合自己业务的模式。
销售招聘和淘汰,首推严进严出,不建议宽进严出。但是在业务快速扩张的时期,不得不宽进严出。
“严进”是指,招人一定是先筛选,后培养。能招到优秀的人固然很好,但是优秀的人很稀缺,大部分时候,我们要招值得培养的人。如果你的业务需要的是流水线工人型的销售,那可以跳过这条。
我们团队就在快速扩张期,踩过“宽进”的坑。当时因为招人太难太慢,而搞了内推制。我们一开始的销售都挺不错的,本着“优秀的人身边大部分是优秀的人”这个想法,我们鼓励销售内推,并且对销售们内推来的人放松了招聘标准。
结果新人淘汰期后发现,因为这个原因而放低标准招进来的人,对我们的销售线索造成了很大浪费,并且影响了客户满意度,培训和管理成本也上升了不少,最后还是把他们都开了。开了以后师傅们也轻松了,我们的人效比又回升了。
实际美团当年快速扩张时,每个月招聘BD600人左右,用的一个“严进”的考核方式是,入职前3天拎包体验,作为面试的一环,具有实操性。
通过销售团队人物画像的分析后,我们还有一个发现是,业绩拔尖的基本都是学历高的(销售团队里本科学历算高的了)。这里没有学历歧视,但是在招聘的时候,学历也成为我们招聘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严出”是指,淘汰不能手软。再次强调,销售的人效比非常重要,只有把拉低团队人效比的销售淘汰掉,业务才能赚更多钱,养得起更多人,进入正循环。而且那些无效并产生负价值的“271”中的“1”,还会同化第二梯队的人,把他们变糟糕。
互联网成人教育领域的头部玩家尚德机构,销售团队的管理办法是同质博弈。
尚德把销售团队分了几个大区,每个大区设有军团长,大区下又设置各个层级的小团队,所有团队都做同样的事:课程销售。
然后用数据来看哪个团队做的好,哪个团队做的不好。团队之间、个体之间,相互PK,优胜劣汰。他们觉得:销售组织是被PK出来的。
当年大众点评扩张期间,是通过每月提高kpi要求,引导不达标的人主动离职,也是同样的道理。
“严出”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业务发展而变化。
在业务发展好的时候,销售线索质量高且足够,淘汰掉那些连优质销售线索都消化不了的销售很容易。但是业务总会陷入瓶颈期,一旦优质销售线索的获取遇到困难,就需要销售团队去消化那些中等质量的销售线索,这时候就会发现,有些销售的业绩急剧下滑,而且他们自己也没有动力和决心去啃硬骨头。
这时候,不要因为他过去的业绩不错而犹豫不决,因为只有危机的时候才能识别出哪些人是值得被留住的。
就像打LOL和DOTA,你会发现有些队友打顺风局没问题,一打逆风局就心态爆炸,你为了在排位赛里赢得更多,必然会选择和那些打得了逆风局的人长期合作。
③考核什么,得到什么。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销售团队是要拿结果的,但是很多销售主管只知道考核销售业绩和毛收入,每天开会只根据业绩去表扬人和批评人,这是不对的。
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如果过程中有恶意行为(比如刷数据),或者有偶然因素,这种结果表扬了有什么用?只有好结果却不知道过程是什么,好结果也无法复制、规模化。
过程管理是什么?是找到与销售业绩相关系数最大的因素。比如美团在团购大战的时候发现,销售业绩和供给的相关系数是最大的,为了提高供给,就狂拜访,拼拜访效率,当年每个BD每天都需要填一张表,不仅看你今天谈下了多少家,还看你今天拜访了多少家。
对于微信销售团队,过程管理中要看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这个销售今天和多少位客户做了有效沟通,就像电话销售今天打了多少个电话、打了多少个有效电话一样。
价值观要不要考核?
有些业务老大比较向往阿里的管理模式,会考虑要不要加入价值观考核。说实话,价值观考核非常有必要,但也要分情况。阿里考核价值观,是因为阿里有价值观,价值观是从创始人、创始团队里生长出来的。
但是你们团队呢?你们团队有没有价值观都不好说。我建议,在创始团队都没法清晰定义自己团队的价值观的时候,先别考核价值观了。没有价值观也不用着急,等团队遇到艰难抉择的时候,自然就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
④培养
干嘉伟说,要找到可规模复制的销冠,让80%的人达到销冠80%的水平,就很幸福了。
销售的培养很重要。给大家提供3种,我们团队实践有效的培养方法。
一是师徒模式。师徒模式传统但有效。可以考虑用增员绑定、下级分成、团队分成的方式来做。想想云集庞大的分销商团队管理机制,可以参考后拿来做内部使用。
二是信息共享。每周让销冠大咖们分享经验。晚分享的时候组内做互助答疑。销售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怎么让大咖们愿意把干货经验分享出来呢?可以把“经验分享”作为销售晋升考核指标之一,对次数+质量提要求。
三是考试。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表明,考试是死记硬背类学科最好的学习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培训的销售团队里,考试也很有用。考试是在考能力吗?不是,考试只是让销售们不得不记住我们想让他们记住的知识。
最后需要做的一点是,基础设施的准备。要做私域流量,批量准备手机、微信号,这个是必须的。
说一下怎样批量准备个人微信号。比较安全的方法是,员工入职后就用他的身份证办理多张电话卡,然后实名绑定,开启养号操作,签署协议。外买的号风险比较高。这部分在这篇文章里先不细说了。
有些人会问,养号那么麻烦,能不能用企业微信?
我的看法是,现在这个时间点,还不适合用企业微信做toC泛流量客户的成交转化,可以拿企业微信做售后服务、重要客户关系维护、订阅类消息通知。
一是因为拉群人数的限制,企业微信3.0目前拉微信个人号的群人数上限是100个;二是有企业微信主体账号被封的风险,有可能因为一个员工的问题,导致整个公司的企业微信都无法正常使用。
监控软件是必备的,挨个查聊天记录很累的,水滴保目前有二三十人的团队,专门负责每天查销售团队和转化团队的聊天记录,而且这样也查不到被删除的聊天记录。
监控软件大体上分成三类,一类是用手机的官方接口,一类是针对手机系统做了开发,还有一类是不需要动手机但能实现部分监控功能。
[1] 从阿里到美团再到高瓴,论管理与选择的智慧 | 张鼎对话干嘉伟
https://mp.weixin.qq.com/s/qJQtgM2U6u0CLc5-HXTDfQ
[2]张丽俊:在不合适的人身上花的时间,是管理最大的浪费
https://mp.weixin.qq.com/s/vqHoABuBPCFSWON4GrEOUg
[3]李巍:微信生态工业化投放三板斧!学会算账、产品体系、组织建设!
https://mp.weixin.qq.com/s/p6WDkpZ-5z_jEbsV5ajsTA
作者:Plus,公众号:增长飞象
本文由 @增长飞象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很多情况下,客户并不是真正的用户,所给的需求也是较为模糊的,客户不是专业人士,在表达的时候往往可能词不达意,那 […]
2年 b端产品 产品设计 初级 需求理解很多情况下,客户并不是真正的用户,所给的需求也是较为模糊的,客户不是专业人士,在表达的时候往往可能词不达意,那么面对这类需求,B端产品应该如何理解?
B端产品在设计之前,定义产品要做些什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理解、梳理、定义。
我们如何理解B端用户的需求?很多情况下,客户(这里指购买人/执行人)并不是真正的用户,所给的需求也是较为模糊的,客户不是专业人士,在表达的时候往往可能词不达意,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客户需求中的更深层“含义”。
如何能理解这层更深的“含义”,我们首先看看需求定义的过程:
在产品需求定义中,3到5之间是不断需要不断的重复,直至确认为止。如图:
在设计前,先明确客户的最终目标十分重要。
如何明确目标?
创建问题和需求陈述。
在确立目标前,必须设计好“问题”,向客户提出,例如:产品主要针对哪些用户?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哪些效果?
以此来引导客户回答产品所能给他们解决什么。这些陈述十分重要,将会给你在后续开展头脑风暴及明确需求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X社区反映群众在社区办事过程中,不知道要带什么资料,经常会漏拿,漏填,需要社区员工反复指导,不但群众反映不满,也给社区工作人员的审核、指导带来大量工作,导致双方的不满。
从上例可以找到目标:需要指引群众用户办什么事,需要什么资料,如何传递资料。社区员工则是可以快速审核资料。
通过人物、场景、事件描述这三个要素,构建出问题和需求陈述。有了这些,就能明确用户的最终目标。
展开头脑风暴,将脑海中的想法提炼出来,这样才能把产品需求、创意提炼出来,暂时把想法发在那里。
探索可以在设计产品时更为灵活,使用它来构建场景,在场景中提炼出需求,此刻的头脑风暴可以让你处在一个“解决方案”的状态中。
综合上例,这是我构建的头脑风暴,仅供大家参考:
人物模型是我们在用户调研中所“抓”出来的典型用户,他是虚拟的,是许多用户的共同点。在这个人物模型中,他所期望的也就是大多用户所期望的。
这点对于理解需求来说十分重要,通过对人物模型期望的不断猜想,创建他所处的场景,所负责的事件可以明白他所需的期望(也就是需求的雏形)。
如何对人物模型进行建模,我们需要确认以下几点:
对人物模型的充分描述,得出的信息更为准确,所得到的需求更为详细。
就上方事例所示:
明确客户的工作流程,构建人物模型的动机、需求和目标,使产品有效的帮助客户实现目标。
如何构建业务流程?除了观察人物模型之外,还需要了解业务场景,来摸清业务流程,首先利用业务场景解决几个问题:
初始阶段了解这些场景(或者了解这些流程),很大程度上能够了解人物模型的业务流程。同时也可以假设一个或多个人物同时进行的场景,这样能更细腻的了解业务流程。
例如情景场景:以下是上例的B端产品的工作流程描述,产品目的是帮助社区实现线上服务,社区的目标是减少与群众矛盾,快速审核,减少工作压力。
社区工作人员(以下张茹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场景如下:
从以上的场景中,我给人物模型的设计一下她的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可见,人物模型的业务场景对于业务流程是十分重要的。
在通过对之前的4项了解后,我们对B端客户的需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明确客户的需求。
明确哪几类需求?
数据需求:
在系统中必须呈现给人物模型对应的信息,以便于人物模型对产品的认知,例如:账号、姓名、地址、电话、消息等信息。
这些数据需求也便于后续在开发数据库时所用到。
功能需求:
功能需求是用户对系统执行操作或动作,通常会使用到界面控件,定义对象信息中需要用什么控件或容器来呈现,并且需要用什么样的动作来执行它。
交互需求:
交互需求是系统中对象之间的关系和依赖关系。包括在系统中,哪些操作必须联系在一起,哪些操作必须分开,这能让工作流程更有意义,更能满足人物模型的对产品的期望及完成最终目标。
其他需求:
除了以上的需求,还有其他需求,其他需求是支持产品可以进行良好的设计、开发、运作的需求。例如:
以下是我为客户所设计出的产品原型,仅供大家参考:
现在,你已经能粗略的了解B端用户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仅仅听客户去叙述他们需要什么,而是深入他们的场景、生活、环境中去了解,这样才能深入的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实现最终的目标。
希望我的文章能给你有所帮助,如果你喜欢就为我点个赞吧。
本文由 @hhejing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